董氏基金會近年發現越來越多食品有營養「強化」, 其中亦不乏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所謂營養強化食品一開始是因應營養不良的時期產生的,但就現代的飲食型態而言,其實營養強化已是古老的觀念。但民眾往往為了身體健康而選擇有營養添加劑的食品,甚至有「多多益善」、「有吃有保佑」的觀念,認為吃愈多對身體愈好、還可避免疾病的發生;加上健康意識的高漲,使得越來越多的營養素強化食品紛紛問世,強調「便利性」、「有益健康」等多種訴求,但這些食品真的有益無害嗎?
目前的營養強化食品多採複方,如針對骨骼健康的製品除了鈣質,也會加上維生素D、葡萄糖胺;而補充膠原蛋白之製品,也加上宣稱能幫助合成的維生素C等。依據衛生署食品衛生管理法第十二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第八類營養添加劑共有318種,民眾若有攝取這些產品,若再加上平常有吃其他維生素礦物質錠狀、膠囊補充品的習慣,可能在不知不覺間攝取過量營養素,反而對身體造成負擔,嚴重時甚至造成疾病。
董氏基金會於民國101年初調查41支市售奶粉,發現多數均額外添加營養添加劑,僅2件單純無額外添加,其他均額外添加如鈣、鐵、維生素、膳食纖維...等!但其實奶粉本身就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難道沒有營養添加劑就表示它不夠營養嗎?況且營養強化食品應是提供給有特殊需要的人,一般人若均衡飲食,從三餐中就可獲得足夠完整之營養,而不必再額外攝取,但以目前市售食品的情況看來,不需額外補充營養的民眾卻難以買到單純的食品。
董氏基金會指出,有廠商於產品中添加麥芽糊精,麥芽糊精是以酵素適度水解澱粉(如玉米、樹薯)所產生的非甜味性多醣類,分子量介於澱粉與葡萄糖中間;甜度為蔗糖的0.3~0.4倍,與一般澱粉、糖類相同,1公克約提供4 Kcal的熱量,是純熱量來源,幾乎不含其他營養素。可作為食品的填充劑、膨鬆劑、增稠劑、抗凝聚劑,因此可使產品有體積膨脹、不易結塊、速溶等特性。價格約奶粉三分之一,故奶粉中添加麥芽糊精除以上功用外,也可降低成本。而消費者原本希望從奶粉中獲得「牛乳」的營養,結果得到的可能是取代乳含量的食品原料!
另外,在調查奶粉產品的同時,董氏基金會也注意到另外還有某廠牌兩款宣稱有鈣及維生素D3、鐵和葉酸的營養強化牛乳,由於其包裝設計、品名或陳列方式易使消費者誤會為鮮乳產品,且乍看之下比一般鮮乳含有更豐富的營養素,但仔細看成份卻發現它並非100%鮮乳,其成份含有脂肪含量高的鮮奶油,甚至其中一支產品其脂肪含量高達4.1%(16.4公克/瓶),比一般全脂鮮乳脂肪含量還高!
董氏基金會在進一步了解後,甚至發現有一些廠商在原料使用「鮮奶油」、「無水奶油」、「奶油」時,僅標示「乳製品」!民眾在寧願多花一點錢買營養素強化食品的同時,以為自己補充了營養,殊不知卻是增加了身體的負擔,而這些營養素強化的食品中,甚至有經行政院衛生署認證的「健康食品」!
此外,如某廠牌「LP33益敏優多」(稀釋發酵乳)在包裝上以「與LP33優酪乳菌種相同,輕鬆調整好體質」說明、並使用「LP33優酪乳產品經過健康食品認證」之圖片做為宣傳,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買到的也是健康食品,除此之外,每一瓶亦含有約22公克的糖!!
多樣化均衡飲食 - 健康不二法門
董氏基金會表示,多樣化的均衡飲食才能吃到各種營養素及其他有益身體健康的成份,許多的營養素其實我們從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攝取得到,實在不需要再花大錢吃這些營養添加劑,比如:喝可幫助腸道健康的發酵乳,不如多攝取高纖維的牛蒡、木耳、香菇、全穀、海菜類等蔬果,除了能改善腸內細菌菌相,更可營造腸內益菌的生長環境,並且攝取到多種營養素;欲攝取豐富植物固醇,可多攝取核果、全穀類等食物。
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引起,飲食若不均衡,放任三餐亂吃,卻把希望寄託在營養強化食品上,是捨本逐末的作法,無論怎麼吃怎樣的營養添加劑都沒有用!應從改善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否則就會成為一邊吃毒藥、一邊吃解藥的消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