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摘要
董氏基金會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探討兒童飲食行為與其體位之家庭相關因素,包括兒童及其家長之背景資料、家長營養知識、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等。採結構式問卷調查法,分為兩類:一類為家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營養知識、飲食行為、飲食教養行為;另一類為兒童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及其飲食行為。本研究以台北市國小三、四、五年級兒童及其家長為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總計有1058份配對有效問卷,主要結果發現:
(1)兒童飲食行為與家長營養知識、飲食行為、社經指數、全家收入等,均呈顯著正相關(p<.01);與家長身體質量指數、家長外食、家中子女數呈明顯負相關(p<.01)。
(2)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最主要因素為家長飲食行為,預測力佔11.8%,其他依次為關懷式飲食教養行為、兒童性別及家中子女數目等。
(3)兒童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與家長、放任式飲食教養行為、家長外食頻率等呈顯著正相關;而與家長年齡、關懷式飲食教養行為呈顯著負相關。男童BMI值明顯高於女童;老么BMI值明顯高於排行中間者。
(4)過胖兒童BMI的預測因子會因不同性別、年齡而有所不同,綜合重要預測變項,包括:家長營養知識、家長為孩子準備或製作餐點之頻率、家長陪孩童一起用餐之頻率、家長外食之頻率、兒童細嚼慢嚥之頻率、家長自覺健康狀況、家長避免孩子喝加糖飲料之頻率、家長仔細檢查食品營養標示之頻率、兒童喝含糖飲料之頻率。整體而言,家長與兒童的肥胖及飲食行為,均有著相關性及影響力。故要導正兒童之飲食行為或防治兒童肥胖,均應將家長納入宣導對象,才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結論
一、在兒童飲食行為方面:
(一)兒童飲食行為與家長社經指數、全家收入、家長營養知識、家長飲食行為、家長關心營養訊息程度,呈明顯正相關。即家長社經指數越高、全家收入越高、家長營養知識越高、家長飲食行為越好、家長越關心營養訊息,兒童飲食行為會越好。
(二)兒童飲食行為與家長BMI、家長外食、兒童外食呈明顯負相關。即隨著家長BMI越低、家長外食頻率越低、兒童外食頻率越低,兒童飲食行為會越好。
(三)影響兒童飲食行為的重要因素有:家長飲食行為、家長關懷式飲食教養行為、兒童性別、家中子女數等四項達到顯著水準(P<0.001),共可預測或解釋總變異量18.4%。
(四)家長飲食行為是預測兒童飲食行為最重要的因素;家長飲食教養關懷行為,是除了”家長飲食行為”之外,預測”兒童飲食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家長在兒童飲食習慣及飲食喜好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在兒童身體質量指數方面
(一)男童BMI明顯高於女童;排行老么之兒童BMI亦明顯高於排行中間者。
(二)兒童BMI與家長BMI、放任式飲食教養、家長外食呈顯著正相關。
(三)兒童BMI值與家長關懷式飲食教養、家長年齡、家長自覺愈健康者程度呈明顯負相關。
(四)兒童BMI值與家長社經地位、全家每月收入、家中子女數,均無明顯差異。
三、影響兒童樣本體位的因素
(一)綜合過胖組BMI之重要預測變項,有下列因素:
兒童性別、兒童年級、家長營養知識、家長為孩子準備或製作餐點之頻率、兒童細嚼慢嚥之頻率、家長陪孩童一起用餐之頻率、家長外食之頻率、家長避免孩子喝加糖飲料之頻率、兒童吃油炸食物之頻率、家中子女數、家長仔細檢查食品營養標示之頻率、家長吃多種食物之頻率。
(二)不論是過胖或過瘦組,影響三年級兒童BMI的最重要因素,均為”家長陪孩子一起用餐之頻率”。